香港正大国际期货有限公司

客服QQ 3963243750

期货要闻

波动下银行理财新特征:对冲需求强劲、产品创

来源:正大期货    作者:正大国际期货    

21世纪资管研究院研究员 吴霜

银行理财一直是大资管行业中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。

银行理财在整个大资管市场中占据了近六分之一的份额,但由于市场的频繁波动,规模下滑,给管理机构带来了较大的营收压力。

相比于公募基金、私募基金、券商资管、信托和保险资管等产品,银行理财的投资人众多,且特点突出。

截至2022年底,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671万个,且理财投资者整体风格更趋保守。《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(2022)》显示,银行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主要为一级(保守型)和二级(稳健型)。截至2022年底,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是风险偏好为二级(稳健型)的投资者,占比35.44%。

基于上述特点,银行理财今年以来纷纷以“稳收益”为目标,打响了规模保卫战。

新变化:“固收+”从受宠到失宠

“固收+”理财产品自2019年以来一直是最受欢迎的产品。它把股票、可转债、包括其他种类的成分加在固收里面,以达到超额收益的目的,能够使投资者在比较安全打底的基础上,获得α收益的机会。

但2022年,“固收+”产品成了亏损的重灾区,吸引力大大减弱。背后的原因一是市场对于固收资产的未来回报开始出现不同的意见。二是直接投资股票的“固收+”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了成长板块。这些板块前期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快速上涨,估值已经达到较高水平,从2022年初开始,出现显著下跌,市场风格由成长转向价值。

除此之外,债券和股票走势的趋同已经大大削弱了固收+策略的吸引力。2020年以来,中国国债和A股的走势呈现很高的相关性,这使得“固收+”产品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个券的选择能力,从而削弱了产品的总体吸引力。

近两年的股市债市表现均不尽如人意,导致无论是固收打底的部分,还是“+”的部分,都未能给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。因此,越来越多的“固收+”产品被迫转向另类投资,但“固收+另类”的策略要想实现预期回报率,还需要考虑监管的态度、管理人获取和管理另类资产能力和渠道的情况等诸多条件。

新需求:急需衍生品投资工具对冲市场风险

去年以来,银行理财受股债波动影响,出现了两次破净潮,银行理财客户随之加强分化,一部分更为保守的投资者资金回流到存款类保本产品。而对于理财公司来说,市场波动的教训惨痛而深重,控制回撤,减少波动,成为其资产选择和投资策略选择时的主要考量因素,由此带来对多资产和多策略产品的强劲需求。

在调查研究中,多位理财子人士向21世纪资管研究院表达了银行理财对于使用衍生品来对冲市场的需求。“但目前由于各地的监管差异,并不是所有理财子都可以投资衍生品。”一位理财子高管表示。

国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,作为理财产品底仓资产,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为2.65%,一年期AAA信用债为2.59%,均处于历史偏低水平,后续进一步扩张产品规模不能只“卷”固收资产。理财子需创新产品结构。近期股份行理财子发行挂钩中证500或中证1000的“固收+期权”类产品,本质是在市场震荡行情下挖掘收益增厚机会。

新产品:产品创新层出不穷,新发产品依旧承压

经历了去年的两轮破净潮,为了应对净值波动,银行理财子年初以来的新发产品呈现出产品期限加长、业绩比较基准降低、估值方法转变等多种特征。

理财产品的封闭期限呈现逐年加长的趋势,且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也逐步提升。《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(2022年)》显示,2022年,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较长,加权平均期限在339至581天之间,为市场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。

这主要是为了应对资金与资产的期限匹配。目前,银行理财底层主要配置流动性较弱的资产。以信用债为例,超过45%的理财资金投向信用债,但我国存量信用债的平均久期高达4.7年。可见,在现有资产结构的约束下,即使投资者自担风险,长久期的底层资产也支撑不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流动性。

在业绩比较基准方面,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,近一年来,各期限的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均呈现下降趋势,且周期越长降幅越大。截至7月26日,投资周期在1-7天的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从2022年7月26日的3.41%降至3.29%;投资周期在1到3个月的从3.52%降至3.36%;投资周期在3-6个月的从3.16%降至2.90%;投资周期在1-3年的从4.41%降至4.10%。

在产品类型方面,去年12月开始,理财公司为弱化净值波动纷纷推出摊余成本法估值,或混合估值的产品,并且针对这类产品展开大力营销。这也导致此类产品规模增长迅速,民生证券统计,截至一季度末,理财子公司新发的封闭式公募理财产品中,采用混合估值法产品有557只,实际募集规模达到4684亿元,规模占比为96%。

但一季度后,此类产品热度开始熄火,这主要是因为一季度债券收益普遍较高,银行理财收益大幅增加,因此对业绩主导的营销端来说,摊余成本法或混合估值法产品优势不再,也就没有必要增加推广力度。到年中时期,两者的数量则进一步降低,一位银行渠道人士向21世纪资管研究院研究员表示,目前两种产品都还存在,摊余成本法估值的新产品已经比较少了,混合法估值的产品较多。另一位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则表示,目前该行已无在售的摊余成本和混合估值产品。

此外,研究员注意到近期银行理财出现一新型产品——目标盈产品,目前只有光大理财和招银理财发行过此类产品,截至2023年7月,总计此类产品数量为19只,其中招银理财发行了17只,光大理财发行过了两只产品。

目标盈产品系列中“目标”是指产品预先设定止盈目标;而“盈”就是达到目标收益时锁定收益。这种产品类型在收益上限上有严格的限制,因此超额业绩报酬就必然为零。为了确保止盈目标,对资产的流动性要求也较高。同时目标盈产品中收益率封顶的要求,需要确保收益率相对较高,风险等级自然会更高。

新趋势:阶段性让利降费主要由消费驱动,或难成长期趋势

7月8日,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,主要内容包括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,规范公募基金销售环节收费,完善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披露机制等。此次改革还将推出支持基金公司拓宽收入来源、优化基金销售行为等相关配套措施。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是此次改革重点,规定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不超过1.2%,部分头部机构已经公告执行;其余存量产品费率将争取于2023年底下调。根据wind数据统计,2022年主动权益型基金加权平均管理费率约为1.44%,若整体下调至1.2%,降幅约17%。

对于银行理财子来说,权益类产品的占比较低,且银行理财本身的费率水平比公募基金低,因此受此规定影响有限。wind数据和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,截至5月31日,18639只公募基金管理费率算术平均值0.84%,银行理财公司2万多只存续理财产品的固定管理费率算术平均值是0.24%。

虽然银行理财费率受上述政策直接影响不大,但是在资管产品降费的背景下,多家银行理财也已启动了降费进程。

近期,银行的费率调整措施主要集中于销售服务费、固定管理费,这两者的收入部分由银行理财公司收取,也有一部分比例会支付给渠道,按照渠道机构的强势与否,比例有所不同。固定管理费是投资人对管理人专业管理服务和能力支付的费用,6月以来,部分银行理财大幅降低此费用,甚至承诺产品“破净”不收取管理费,体现出管理人与投资者共进退的态度。

此类措施更多出于短期的营销需要,难以持续。因此,大多银行也在公告中明确了优惠截止日期。

(本文节选自《2023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》,该报告将在8月12日于上海举办的“2023资产管理年会”上正式发布。)

正大国际期货免责声明:正大期货官网所载文章、数据等内容仅供参考,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行情策略请联系QQ客服获取。
正大国际期货免责声明:正大期货官网所载文章、数据等内容仅供参考,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行情策略请联系QQ客服获取。